大庄镇紧紧围绕推进农村低收入家庭户养牛增收工作,不断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种畜资源、延伸产业链条,解决好“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使群众走上养牛稳增收的致富路。
突出政策支持,实现利益最大化。大力推行“1+2+7”模式,即“1个低收入家庭户增收实施方案+2个细则(保险支持低收入家庭户发展肉牛养殖实施细则+金融支持低收入家庭户发展肉牛养殖实施细则)+7支服务队(组建金融保险、疫病防控和技术指导、饲草饲料保障、畜圈改造建设、粪污处理、买卖服务、帮扶监管服务队)”,解决“周转资金从哪里来、牛从哪里来、怎么养、怎么卖、怎么服务”的难题,因地制宜突出政策支持,增强群众意愿和信心。截至今年5月,累计发放养殖贷款143户866.5万元,其中:肉牛养殖贷款114户695.22万元;肉羊养殖贷款29户171.28万元。
抓实理念创新,实现养牛生态化。坚持传统分散养殖向种草集中式养殖转变,通过种草—养牛—沼气(液)生态循环模式减少污染。目前已经种植优质饲草4965亩,主要包含黑麦草2568亩、紫花苜蓿625亩、皇竹草1670亩、巨菌草102亩,年收储青贮饲料15000吨以上,实现草畜平衡,保障了肉牛饲草料的高质量供应。
强化示范带动,实现主体多元化。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农户”的合作方式,采取订单、自养相结合壮大肉牛养殖,形成企业示范、企业技术支持、大户带动低收入家庭户主动的肉牛产业发展路子,至今年6月底将实现全镇386户低收入家庭户肉牛养殖全覆盖。
优化服务保障,实现方法科学化。坚持“三上门”肉牛产业发展服务措施,开展畜牧业养殖技术培训7期446余人次,重视防疫工作,严格春秋两防、适时补免相结合,成立镇养殖业发展要素保障服务专班,为有发展意愿的群众提供一对一的金融保险、疫病防治和技术指导、饲草料和圈舍保障、品种改良等服务。
通过多措并举,肉牛产业已成为大庄镇群众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预计2023年年末肉牛存栏13000头,出栏4000头以上,群众增收可达四千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