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三弦一块柴,劈抖石捱砍下来,拴上弦索安上马,挂在胸前搂在怀……”。夜色深沉,双柏县爱尼山乡大箐村委会大坡脚村民小组在阵阵清脆的小三弦声和人们欢快的唱跳声中显得格外热闹。

小三弦弹唱
小三弦是爱尼山乡广为流传且备受村民喜爱的乐器之一,因它用三根弦来弹曲,且短小易携带,所以称为小三弦。它可以独奏、合奏、伴奏,音色清脆明亮,适合多种快、中、慢节奏的“跳乐”舞蹈,爱尼山乡的代表性传统音乐《三月六》就是用小三弦弹奏的。在过去交通闭塞、物质匮乏的年代,小三弦成了爱尼山人的情感精神寄托,当一个人要去深山老箐砍柴或者走亲戚时,背上一把弦子边走边弹,疲惫与寂寞都能随之排解;未婚男女以弦为媒寻找意中人,通过在小三弦弹跳中相互认识,对唱调子传情达意;节日、婚庆或是闲暇时间,村民们常常聚在一起谈着三弦跳着笙,共同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小三弦弹跳融入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民族文化瑰宝代代流传至今。

小三弦及制作工具
爱尼山境内的“狗甜菜树”“杨脆木树”“清香树”“攀枝花木”等是制作小三弦的最佳原材料,手艺人一般于每年冬月、腊月准备材料,于次年二月木材未干透时开始做。在过去没有电气化设备且材料短缺的年代,全靠手艺人一点一点地将弦子凿扣成型,弦线则是用羊肠子划成细条晒干磨细而成,做好一把弦子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现在弦线多用尼龙线或吉他弦线平替,且在多种设备的加持下,制作过程方便了许多,但制作完一把弦子仍需6天左右的时间,可见小三弦制作工序之复杂,绝非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



县级传承人熊正富教女儿制作小三弦
大箐村委会大坡脚村民小组村民熊正富是双柏县小三弦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小三弦制作的手艺人,在家人的影响下,我19岁就独立制弦,如今我62岁了,我做的弦子数不胜数,小三弦制作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熊正富感慨道。他时常手把手地教女儿制作小三弦,从凿弦桶、画花到最后上漆,每一个步骤都精雕细琢,力求精益求精。“我有做不动的一天,但是小三弦制作手艺绝不能失传。”

小三弦弹跳演出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村民的文化娱乐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小三弦弹跳已不是村民唯一的娱乐方式,加之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小三弦制作及弹跳传承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2023年,双柏县文化馆将小三弦制作技艺申报为楚雄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尼山乡的文化工作人员也时常深入村组挖掘、培养、申报小三弦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小三弦弹跳培训,村民也自发组织小三弦弹跳活动,三弦弹跳也多次搬上舞台表演。全乡共有20余名小三弦制作手艺人,申报为小三弦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有3人,他们慷慨地将小三弦制作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传授给更多人,小三弦制作、弹跳也将成为代代相传的时代印记,经久不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