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动态要闻 >> 部门动态

双柏县强力攻坚,人居环境更“净”一步

日期:2025年09月10日   作者:   来源: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双柏分局    点击:[]

双柏县位于云南省中部,素有楚雄“南大门”之称,全县面积404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9.7%,县内无一平方公里的平坝,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地势起伏纵横、山高坡陡,群众临山而住、择水而居,针对“山区偏远、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的县情实际,双柏县委、县政府克服一切不利因素,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突出“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调研、因县施策、化整为零、重拳整治,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科学谋划明路径,梯度推进补短板。注重科学规划与实际结合,明确短期与长期目标,构建起“政策引领、专班推进、分步实施”的规划体系。

以政策支撑明确整治路径。先后出台《双柏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整治成果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行动方案,形成“短期攻坚—中期巩固—长期提升”的递进式整治路径,制定《双柏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绿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保障文件,明确任务标准、完成时限与评价机制,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以工作专班压实整治责任。组建和美乡村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协调全县整治工作,承担目标任务分解、建设内容细化、进度督促跟进等职责,将“规划图”转化为“施工图”,避免工作碎片化。

以分步推进锚定生态愿景。以“推窗见景、出门见景、人在绿中、村在园中”为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目标,严格遵循“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节奏,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入手,逐步辐射带动全县整治工作,以系统规划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位起步、有序落地。

真金白银强保障,量体裁衣惠民生。立足山区实际,摒弃“一刀切”治理模式,累计投入资金3.52亿元,先后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一水两污”“农村厕所革命”等一批重点工程,针对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精准发力,探索出一套符合山区特点的人居环境治理路径。

“水旱分类”推进厕所革命。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以“水旱互补、按需选择”推进厕所改造,在推广水冲式户厕的同时,针对山区季节性缺水以及厕所尾水处理难的难题,引进新型微水免冲卫生旱厕进行试验推广,破解“无水冲厕”难题。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改建农村卫生公厕280座、农村卫生户厕1.64万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1.27%;实现行政村所在地、10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全覆盖,彻底解决山区群众“如厕难、如厕脏”问题。

“因山就势”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以“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基本建立治理机制”的“三基本”要求为导向,采取“财政补助+群众参与”双轮驱动模式,推进污水治理全覆盖。对村庄相对集中、人口较多的区域,采用“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池+生物氧化塘”“设施设备集中处理”模式;对偏远分散、户数较少的村组,推行“三三制”分散处理模式,将污水“化整为零”,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实现资源化利用。完成1539个村民小组生活污水治理,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污水治理率达98.53%。

“因村施策”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创新采用“PPP项目建成一批、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成一批、省级补助资金建成一批”的“三个一批”建设模式,构建“收集-转运-处理”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针对村庄区位、规模差异,创新“一核心两制度三步走”治理模式,以集镇垃圾处理厂为核心,制定主干道沿线村庄垃圾实施转运集镇处理、边远分散山区村庄垃圾实施源头减量分类就地就近处理两种制度,分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点后面三步走,实现垃圾治理“全覆盖、低成本、可持续”。全县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4座、防渗漏垃圾中转房及垃圾房2076个,配备乡村垃圾清运车49辆,实现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100%。

内外兼修促共治,示范带动成效显。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通过“面子里子同治、示范创建引领、绿美提质增效、产村融合发展”四维发力,以标杆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单点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

内外兼修。以“庭院美、居家美、厨卫美、仪表美、家风美”为抓手,开展“美丽小康庭院”创建行动,引导农户自主整治庭院、涵养家风,实现环境美与行为美良性互动。已创成“美丽小康庭院”1.2万户,形成“一户一景、院美人和”的新风貌。

分层示范。通过“财政投入+分级创建”,每年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200万元,常态化每年打造40个以上县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形成“建成一批、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村庄3个,省级“百千万”工程精品村1个,省级绿美乡镇1个、绿美村庄1个。

绿美提质。锚定“三园四化五净”目标,推动村庄环境从“整洁”向“精致”升级。聚焦“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推进村庄“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完善路灯、绿植、垃圾桶等设施,提升村庄整体颜值;建立“家庭卫生净、房前屋后净、村庄道路净、河道沟渠净、田间地头净”长效管护机制,避免环境整治“反弹回潮”,实现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绿美宜居跃升。

产村融合。锚定“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目标,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居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结合,让“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依托“千万工程”,布局4个示范带、9个示范村和32个旅居示范点,推进“彝药谷”示范园、白竹山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实现环境改善与产业振兴互促共赢。已建成示范村7个、旅居点9个,“示范带动、产业支撑、村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握指成拳聚合力,共建共管幸福家。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制度保障”多元协同治理思路,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通过宣传动员、示范带动等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一时攻坚”转向“常态保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由“外力推动”变为“内生驱动”。

党建引领聚合力,从“单向宣传”到“双向互动”。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入户走访、火塘会等贴近群众的方式,既宣传政策又听取民意,使整治工作更合民心。村组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带动群众投工投劳,主动参与清洁、美化等日常治理,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彻底转变为“参与者”。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宣传动员200余场次,组织干部群众3.1万余人次参与整治。

群众主体共建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谋划”。秉持“群众参与、共享共建”理念,将整治主动权交给群众,让美丽乡村建设更合民心、更接地气。通过乡贤会、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广泛征集意见,因地制宜优化整治方案,避免“千村一面”。聚焦“五堆十乱”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庭院美化,鼓励农户利用闲置地建设“微菜园”“微花园”,实现村庄“颜值”与生活“烟火气”同步提升。

监督约束促长效,从“一时美”到“时时美”。将村庄清洁、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庭院管护等环境治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明确责任义务,实现整治工作有章可循。建立“邻里互看、互相监督”机制,通过代表巡查、小组互评等方式督促落实,形成人人监督、人人参与的共治格局,有效防止环境问题反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一时美”迈向“时时美”。

机制护航促长效,常态治理新格局。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反弹、难持久”痛点,通过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强化保障,系统建立层级联动、资金共担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果从“短期见效”向“长期保持”稳定过渡。

“五级联动”压实责任闭环。建立“县统筹、乡落实、村组织、组实施、户参与”的责任体系,实现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具体到人。县级实行“月调度、月督导、月曝光”,乡镇和村推行以“卫生洁净日、支部宣传日、挂牌督战日、指挥调度日”为核心的“四个日”制度,确保整治有节奏、有重点。村民小组和农户层面落实“三位一体”保洁机制,通过“每周集中清扫+门前五包+保洁员日保洁”,实现村庄清洁无死角、不断档。

多元共担保障长效运转。创新“群众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的垃圾处理费用分担机制,缓解资金压力,增强居民责任意识,保障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全链条可持续运行,有效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治理停摆。

奖惩激励激发内生动力。普遍推行“红黑榜”公示评比和乡村治理“积分制”,以荣誉激励和物质兑换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从制度层面彻底扭转“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形成长效管护的良好局面。

上一条:双柏县税务局:三举措赋能企业合规发展

下一条:双柏县:“高效办成一件事”让退役服务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