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柏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责任压实、保护升级、发展提质、创新赋能”四大主线,全面推进林长制走深走实,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双柏林业发展新篇章。
责任筑基:从“制度框架”到“见行见效”的全面落实
深入实施总林长负总责、三级林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林长制纳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考核。建立健全会议、巡林、督察、协作、信息、考评6项工作制度,积极推动“一村一林长、一组一专管员”和“每个网格管护单元至少配置1名护林员”的源头管理模式,全县共设置林长195名、督察3名、森林警长9名、专管员1556名,选聘护林员1478名。通过抓“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有效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共管”工作格局。把保护培育林草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大事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共抓大保护、共建绿美新双柏。该县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美县域”“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中国最美生态文旅休闲县”“云南省森林县城”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全民参与:从“单兵作战”到“全域共管”的保护升级
聚焦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合力解决资源保护难点问题,深入探索“林长+党建”“林长+检察长”“林长+森林警长”“林长+科研院所”“林长+智慧平台”等“林长+”改革发展模式。管护责任全面落实,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连续4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积极与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单位合作,推动野生动植物科研监测和保护研究向团队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合作共赢、成果共享”发展。全县境内红花木莲、喜马拉雅红豆杉、滇南苏铁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数量保持稳定;旗舰物种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从2005年的195只增加到目前的274只;珍稀濒危物种绿孔雀种群数量从2014年的7群56只增加到2024年底的66群430只。建立了全国首个绿孔雀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信用研究站、全国首个绿孔雀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全国首个绿孔雀家园法律保护巡回审判点、公益保护示范点在恐龙河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积极探索野生动物保护成果转换新模式,打造全国首个以绿孔雀元素为主题的书店。发现新物种“双柏山茶”,填补了双柏县长期以来无新物种发现的空白,凸显了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成效。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受威胁程度明显降低,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明显优化,全县活立木资源总量、林地资源人均占有量、活立木资源人均占有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标均居楚雄州首位、云南省前列。
绿色增值:从“资源索取”到“循环发展”的价值转化
为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双柏县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多措并举抓绿、护绿、培绿、助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科技广泛推广。累计投入资金28931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3.34万亩;投入资金6467万元,完成核桃提质增效5.5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0.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787.65万株、封山育林13万亩、低效林改造16.91万亩、异地造林1万亩。积极培育良种及发展苗木经济,全县林草领域省级林木良种数量达8个,居全州前列,培育云南松、清香木、马缨花、甜菜树等60多个乡土树种。新建省级扶持乡土树种保障性示范苗圃育苗基地10个440亩,育苗面积常年稳定在0.1万亩以上,年产苗木1000万株以上,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现有林地面积478.42万亩,森林面积385.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16%,活立木蓄积量达2342万立方米,森林固碳能力约每年170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滇中绿海明珠。
创新赋能:从“单一业态”到“集群发展”的产业突破
双柏县积极构建“林长+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产品采集、森林景观利用四种类型,紧扣基地建设、产品加工、主体培育、品牌打造、产业园区和市场建设、科技支撑建设、产品质量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十大任务。科学编制《双柏县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森林草原资源多种功能潜力,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碳汇开发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药旅康养融合与生态价值转化实践,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特色生态养殖。截至目前,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万亩,建成各类中药材种植样板基地38个,完成“云茯苓”种植面积10万亩;林下养殖畜禽99.69万头(只、羽),产值达15.5亿元。引进培育中彝医药经营主体280户、林下经济市场主体135户,精深加工重点企业18户,全县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6户,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市场基础。加大科技赋能,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在中药材菌种选育、代料研究等方面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目前全县已建成专家工作站8个、博士工作站4个,县内1户企业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24年,全县实现林草总产值67.3亿元,其中林下经济产值为34.3亿元,全力打造云南省林下经济强县、楚雄州林下经济示范县,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路子,推动林草产业由小散弱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通讯员 王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