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动态要闻 >> 乡镇快讯

麻海村:多元产业齐发力 融合发展促增收

日期:2025年09月15日   作者:郭敏、李文   来源:    点击:[]

近年来,麻海村党总支积极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从“种、养、旅”三大维度破题,大力推进道地药材种植、本土黄牛和新品种肉牛改良混养、云岭黑山羊养殖、垂钓观鸟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林下生金”从单一产业向多元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发展优势。

精耕“药田”写好“药文章”,筑牢产业增收根基。聚焦中药材种植特色优势产业,精准施策激活林药产业活力,为群众增收架桥铺路。一是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建基地。麻海村党总支主动作为,通过“向上争、向内聚”双向发力整合资源,累计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统筹村集体资金65万元,整合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帮扶等优势资源,聚合土地流转、资产盘活等发展要素,先后建成重楼、茯苓、金银花、黄精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60余亩。其中,70余亩黄精基地创新实行“片区党支部认领制”,由6个片区党支部党员分片负责种植、管护与技术推广,既为党员群众提供了“看得见、学得来”的实操课堂,又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样板,彻底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空白,让群众发展中药材的信心“看得见、摸得着”。二是激活能人,示范带动扩规模。充分激活“能人效应”,用活岔箐村“州级重楼种植专业村”金字招牌,以及“张百万”张永明(重楼种植大户)、李红军(中药材种植带头人)、杨国军(返乡创业能手)等“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作用,通过“能人讲经验、党员带农户”的模式,组织种植能手开展田间教学、经验分享会,手把手教群众选种、育苗、管理等关键技术,带动群众从“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截至目前,全村已培育中药材种植能手65名,带动滇重楼、黄精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700亩,覆盖农户300余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4万余元,“小小药材”真正成了群众的“致富草”。

提质“牧场”念好“养殖经”,激活畜牧发展动能。以“生态养殖、提质增效”为导向,积极探索高原特色畜牧与现代养殖融合发展路径,打破传统养殖“小散弱”瓶颈。一方面,按照“以点带面、大户辐射”思路,鼓励党员群众发展生猪、本土黄牛、云岭黑山羊等生态养殖,针对本土黄牛“生长慢、个头小、收益低”的痛点,积极推行“本土黄牛+肉牛改良”混合养殖模式。重点培育仓房、笑山2个肉牛养殖专业村,通过引进优良肉牛品种、邀请畜牧专家开展改良技术培训,引导群众逐步替换传统品种,有效缩短养殖周期、提升肉质与售价,让群众“养牛更省心、赚钱更舒心”。另一方面,创新推行“1+N”党员帮带机制,即1户党员养殖大户结对帮带多个困难户、1名党员技术骨干联系服务多名群众,从品种选择、疫病防治到市场行情分析,提供全链条指导。党员养殖户率先扩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村已培育养殖专业村7个、养殖大户85户,生猪存栏3440头、本土黄牛及杂交新品种肉牛存栏2150头、云岭黑山羊存栏6700余只。2025年畜牧养殖总收入达650万元,不仅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基础,更让“生态养殖”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压舱石”。

盘活“林景”谱好“农旅曲”,打造融合发展新引擎。立足“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鸟类资源独特”的禀赋,探索“产业+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在“水文章”上,依托大房子片区优质水资源,由农民林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红军带头,整合闲置土地开发休闲垂钓鱼塘9个,投放中华鲟、叉尾鮰、草鱼等优质鱼苗32吨,配套建设休憩凉亭、垂钓平台等设施,年均吸引周边游客2600余人次前来休闲垂钓,带动餐饮、停车等配套消费。在“林与鸟”上,通过实地调研、专家指导等方式探索符合麻海村委会的发展模式,对观鸟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在马鹿塘、黄麦地等鸟类集中区域,打造观鸟点11处,覆盖高、中、低海拔鸟类栖息地,日均可接待60余名摄影爱好者。盘活老村委会闲置资产,投资360万元建设麻海街观鸟摄影旅居村项目发展特色民宿。观鸟点的运营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仅今年,观鸟产业就为村集体增收7.3万元,“观鸟经济”“森林旅游”成为麻海村文旅产业的新亮点,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下一步,麻海村党总支将继续锚定“林下生金”发展方向,在产业提质、文化挖潜、民生改善上持续发力,让中药材种植更具规模、生态养殖更有效益、农旅融合更富活力,推动产业链条更粗壮;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腰包更鼓;让乡村环境更美、文化更活、生活更甜,乡村画卷更鲜活。

上一条:大庄镇:葡萄产业架起乡村振兴“致富桥”

下一条:大麦地镇:干热河谷奏响产业发展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