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推动种业振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元谋县以党组织赋能种业振兴,构建起“实验室—田间—市场”全链条创新体系,全力擦亮种业振兴“国字招牌”。2024年,元谋县种业相关产值达34.9亿元,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基因”。
党建链串起创新链,种业攻关突破“卡脖子”。元谋县秉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理念,在制繁种、高原蔬菜、热区水果等6大农业产业链上成立了28个党支部。构建起“县乡村组”四级党建网格,126名党员干部与8000余户制种农户结对帮扶,提供“技术上门、订单上门、政策上门”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种业振兴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成立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元谋研发中心,组建中国·元谋现代种业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2024年,新增制繁种专利9项、省级地方标准6项,累计获专利32项,制定标准12项,登记“楚粳”“滇禾优”等新品种96个,良种推广率达99.8%,为国家粮食安全装上“中国芯”。
数字赋能“种子硅谷”,智慧农业加速迭代。以“党建+数字”为引擎,激活种业发展新动能,建成6个种业数字基地、2个物联网多光谱观测站,完成农业大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实现从育种到种植全流程数字化管理。5个行政村启动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动元谋番茄、黄瓜等特色品种“云端育种”,助力全县农业产业园通过国家级绩效评估,成功跻身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行列。在元谋县黄瓜园镇,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打造的数字化种植基地,借助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虫情预警,使制种周期缩短15%、种子纯度提升至98%。“党建+数字”模式不仅让“靠天收”变为“看屏管”,更培育出5支“党员数字农匠”队伍,成为智慧农业一线的“操盘手”。
“绿色标准”领跑产业,品牌矩阵释放效益。党组织牵头制定番茄、菜豆等5项绿色生产技术标准,打造“绿色食品牌”标杆,17个企业产品品牌和2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省级目录,新增绿色认证14个,全县累计获绿色、有机及名特优新农产品累计209个,认证面积突破12.5万亩。通过“有机规程+地理标志”双驱动,推动元谋种业产值同比增长3%,带动产业链附加值提升20%以上。
“头雁”带动“新农人”,人才活水润泽田间。元谋县实施“党建+人才”双轮驱动战略,构建“头雁带富—匠人传技—农民学艺”的培育链条,实施“红色头雁”培育计划。2024年,培训高素质农民527人、产业工人406人,累计培养“新农人”1639名,25名乡村振兴带头人领衔合作社绑定2万余农户。通过“双绑”机制,经营性资产收益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206.4万元,真正实现“育一粒种子、富一方百姓”。 此外,还建成“方智远院士工作站”“朱海山专家工作站”等7个科研平台,吸引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200余名专家组成“候鸟型”团队,形成“冬季育种在元谋、夏季推广遍全国”的产学研格局,让种业振兴从“技术高地”走向“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