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渐渐丰盈,中秋的暖意顺着风吹进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大村,空气中又飘荡起熟悉的香味,这香味的源头正是大麦地传统非遗美食——底土粑粑。在彝家土掌房的天井中,方大妈正有条不紊地和面、做面剂、塑形、烤制,炭火渐渐发力,将面团的麦香、红糖的甘甜与香油的醇厚激发出来,让满院的香气又浓烈了几分。
底土粑粑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改良而来的中秋月饼,2024年入选双柏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月饼,底土粑粑内里没有繁复的内馅,主要由面粉、苦荞面为主要原材料,搭配红糖、香油,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草果粉、花椒粉等调料。待面团发酵完毕,揉捏成饱满的圆形,按压成合适大小,刷上一层蜂蜜红糖水,撒上芝麻,即可送入传统双层铝制烤盘中进行烤制。在火焰跳动中,底土粑粑逐渐披上金黄的外衣。新鲜出炉的底土粑粑色泽诱人,散发着诱人的焦香,一口咬下,松软中带着恰当的韧性,甜香里藏着谷物最朴实的味道。
对于因求学就业离开家乡的我们来说,底土粑粑不仅是非遗的传承,更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味蕾连接着记忆,很多时候我们想念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儿时与家人一起制作、品尝底土粑粑的美好记忆。那是在奶奶的指导下调配香料时的专注,是在炭火边眼巴巴等待着粑粑成熟的焦急,是在出炉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咬上一口的满足。这些有趣的记忆碎片如同人生长河中明媚的星光,即使身处他乡,依然能照亮心房,送来熟悉的温暖。
中秋将至,天边的月儿一日圆过一日,这是背起行囊、踏上归程的信号。回家吧,与家人围坐一堂,就着清茶,分享一块刚刚烤好、散发着热气的底土粑粑。在月光下聊聊家常,让熟悉的家乡味道抚慰心灵——这或许便是中秋时节最踏实而圆满的幸福了吧!(作者:沙娜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