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南华县城的74岁老人晋金凤,领到了当天剥核桃的30元劳务工钱。“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每天利用空闲的几个小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结识了一群老姊妹,日子更有盼头了。”晋金凤脸上难掩笑容。
每天上午,送完孙子孙女上学后,不少像晋金凤一样的老人便会陆续走进南华县锦辉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她们三五成群,一边拉家常,一边有条不紊地敲核桃壳、挑选、分级……
这家位于南华县虹山小区一楼厂区的企业,是5月中旬刚从外地回引的“群众身边的务工车间”。从回引到落地开工,用时不到两周。“南华县是核桃种植大县,交通物流便捷,能在家乡建厂,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特别有意义。”公司负责人罗发泽介绍,“目前,车间日常用工约100人,人员还在持续增加。长远来看,车间年加工量预计在1000吨左右,可解决150人的长期就业问题。车间对员工要求相对较低,老弱病残群体都能在此实现就近就业。”
为了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南华县减免了公司两年房租,对于这笔资金,罗发泽已有规划:“用省下的租金设立帮扶基金,专门帮扶生活困难的员工。来公司务工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后续也会用这笔钱开展更多关爱老年人的活动。”
实现劳动力与企业的供需精准对接,是保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高效运转的关键。为此,南华县对全县“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务工群体进行了精准摸排,并通过零工市场和社区微信群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就业群体精准推送就业信息。
家住龙川镇斗山社区的残疾人代曾琼,就是通过精准推送的就业信息,在南华亿佳劳务技能服务有限公司找到了缝纫工的工作。代曾琼感慨地说:“我从小左脚残疾,以前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如今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工作,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帮衬家里,感觉特别有价值。”
为了让群众就业不离村、增收不断档,今年以来,南华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一方面精准摸排闲置资产、群众就业需求、企业用工需求三方底数,搭建起供需精准匹配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另一方面,通过“招小商”成立专业合作社、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等方式,将闲置场地转化为群众“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同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严格落实就业奖补、创业扶持、职业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全方位、多维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群众就业创业增添动能,切实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截至目前,南华县有就地就近务工需求的人员2030人;已盘活闲置资产52处,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36个,解决就业1509人。随着车间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类型日益丰富,群众家门口务工的岗位选择将更加多元,“楼上生活、楼下工作”的就业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